马院那些事儿 | 忆凤阳小岗村之精神,品滁州琅琊山之风貌
| 招商动态 |2017-04-11
忆凤阳小岗村之精神,品滁州琅琊山之风貌
4月8日的安徽,天气阴沉沉的,可是依旧有一群同学怀着饱满的热情来到了这里。在班主任朱益飞老师的带领下,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501班的同学们顺利走访了
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的凤阳小岗村和琅琊山。在这里他们不仅感受到了风景的秀美,更是亲自感受到小岗村的红色历史!
1998年9月,江泽民主席参观小岗村,与农民进行座谈;2008年9月,胡锦涛主席到小岗村考察农村改革;2016年4月,习近平主席考察小岗村,重温中国改革历程。三任总书记为何都要走访凤阳小岗村呢?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和内在的精神又能给当下带来什么启示呢?带着这样的疑惑思考,同学们开始了凤阳小岗村的实地考察。此次活动既是该班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,也是一次以“重温峥嵘岁月,传承小岗精神”为主题的团日活动。
“群众拥护你,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!”走进“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”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历届领导人对于沈浩同志的评价。陈列馆总共分为三个部分。第一部分,介绍了沈浩同志的生平。作为农民的儿子,他一直把引领农民走向更好的生活作为自己的使命。第二部分,介绍了沈浩同志六年的村官生涯。六年间,他没有辜负组织和群众的期望,带领小岗人民发展农业调结构、开发旅游倡三产、招商引资办工业。沈浩同志为小岗村探求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,带领小岗人民走向了富裕。第三部分,是对沈浩同志的追忆。“这样一位优秀的村干部,最后还是因忘我工作、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,他去世的时候可只有47岁啊!”李春燕同学惋惜地说道。看到这么丰富的历史资料所有人都发出了这样的叹息。
走进“大包干纪念馆”,许多同学都在大型群雕《十八颗红手印》及其实物展台前久久停留。“从这18个庄严的红手印,我仿佛看到了那十八位农民的决绝。”汪佳玉的眼光久久停留在展台上。1978年,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,按下了红手印,立下生死状,不仅创造了小岗精神,也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。在参观了“大包干”纪念馆后,同学们对小岗村的发展历史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在胡锦涛总书记与群众座谈处,同学们采访了一位经历过“大包干”的老人。“爷爷,您能跟我们说说当年为什么要实行大包干吗?” “小岗村当年还是一个组,18
户,115人。农民只管要吃饱饭,所以就这么做了。”面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,老人都一一耐心回答。对于这群热情的学生,老人表示看到这群积极了解历史的年轻人感到非常欣慰!
告别了小岗村,同学们来到了素有“皖东明珠”之称琅琊山。凡是读过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的人,无不为文中描写的景色而倾倒:“环滁皆山也.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,琅琊也……”精巧别致的醉翁亭、清澈见底的深秀湖、依山而立的琅琊寺都令同学们感到欧阳修笔下美景的真实。眼下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,而政教1501班的同学们正在琅琊山上共同欣赏这份美丽。
此次安徽之行结束之后,班主任朱益飞老师颇有感慨:“小岗村一步一个脚印,从一个’三靠村‘发展到了如今的样子,从中可以总结出许多经验和智慧。如何理解“大包干”精神、“沈浩”精神,如何推动小岗村走上小康之路,仍然同学从创新的视角不断思考。希望此次实践课能使同学们有所收获,也希望这次班团活动能够使政教1501班成为一个更加团结友爱的班集体!”
通讯员:许思宇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